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邓州运粮河道绿化工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邓州运粮河道绿化工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江东之虎”孙坚如何奠定了孙吴的基业?
尽管三国时代实质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个人的舞台剧,但是相对于曹操和刘备来说,孙权无论是从表现上还是个人能力上都差得不是一点半点。更重要的是他的辈分也不太行,实际上从年龄上说孙权应该算是曹操和刘备的子侄辈,曹操和刘备实质上是跟孙权的父亲,也就是孙坚是同一代人,而也正是孙坚奠定了江东集团最初的基本盘。那么孙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的才能,又是如何从最开始起家成为了一大诸侯呢?
尽管关于三国的不少文艺作品中都将孙坚称为“江东之虎”,但实际上这个称号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孙坚的出身相比很多同时代的军阀来说也并不高贵,老爹孙钟是个瓜农,妥妥的“吃瓜群众”,至于什么历史书上记载的“兵法家孙武之后”只怕也是查无实据的注水猪肉。然而孙坚本人确实是个很有几分胆色的人,史书记载他十七岁的时候跟着父亲一起出门旅行,见到一群海盗在路边分赃。过往的行人都离得远远的,只有孙坚公开上去准备直接怼,这种行为无异于作死,然鹅最后的结果却是孙坚将这群海盗一网打尽,这个战绩基本上只能用“强悍”两字形容,也正因为这点,最终孙坚得以被朝廷册封代理校尉一职。
校尉是低级武官,一个平凡的岗位,然而孙坚这种人注定是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过了没多久,黄巾之乱爆发,东汉王朝的官军已经腐朽的不堪大用,于是乎汉灵帝下旨要求各地的豪强势力整顿兵马来***朝廷平定***,孙坚便是其中的一员。他积极响应号召,归顺到朝廷派出的指挥官朱儁麾下,建立了不小的功勋,也正是因为这点,在战后孙坚的官职升的很快,一路做到了别部司马,这个位置基本上也就是中层武官了,到这里孙坚实现了人生的大跳跃,即使不说是一步登天,但也基本上完成了阶级跃升。
如何评价1234年南宋联合蒙古灭金的蔡州之战?如果金朝不灭亡,蒙古会灭宋吗?
第一、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左丞相余端礼说:“万一鞑靼得志,则一弱虏灭,一强敌生”。
第二、宋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礼部侍郎真德秀说:“今之鞑靼,即向之女真”。
第三、金宣宗被迫迁都汴京之后,没有意识到自己亡国在即,反而依然想像之前一样趾高气扬地骑在南宋脖子上,于是他们***取了“北失南补”的策略——蒙古在北方夺走的土地,便要在南宋找补回来。
这也就说明了,南宋***并非没有意识到金国亡国之后,蒙古对自己会产生更大的威胁,正如百年前与联金灭辽之后又被金灭国一样。但是现在的金国和之前的辽国不一样啊,金国实在有点不像话,你们要是早说唇亡齿寒,把态度摆正了,说不定大宋还会为了防御纵深而帮帮你们,没想到狼永远是狼,只能用棒子打了。
按说经过之前的分析,狼被打死之后就应该防御老虎了,结果南宋偏偏又接连出了好几个昏君,身边还围着一群奸臣——已经知道“今之鞑靼即向之女真”了,还不知道高筑墙、广积粮啊,为什么要这么着急立功,这么着急“端平入洛”呢?如果没有这么急功近利,蒙古也不至于这么快就撕破脸。
算了,即便是晚几年再撕破脸也于事无补了,毕竟当时的南宋满是昏君奸臣,说不定一代不如一代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说起两宋,很多人爱其不幸,怒其不明,都说人不能两次掉进同一条河流,而两宋明显是不长记性的代表。明明北宋就是亡于两金灭辽,而南宋却依然选择联合蒙古消灭金国。
难道南宋君臣脑袋又被门挤了?
当然不是,南宋之所以联合蒙古,完全是因为金国太自以为是。
什么意思呢?在蒙古崛起后,南宋并非没有意识到蒙古的强大威胁,但是无奈金国太扯淡。
首先,金国一直没有真正意识到蒙古的强大威胁,在金国走向衰落时,还对蒙古各部颐指气使,直接导致蒙古群情激奋。
1211年的野狐岭之战,是蒙金对峙的转折点,经此一战,金国北方45万精锐扫荡一空,为避锋芒,金国只能选择迁都避祸。
虽然金国来自东北,但是因为深刻的汉化,导致金国越来越远离初心,而当金国迁都汴梁,成吉思汗1215年占领中都后,金国国土被一分为二,东北失去控制,金国疆域被腰斩大半。
三个***,只能存一。谁熬到最后,谁建统一王朝。这跟吴蜀魏三国归篡魏的晋朝一样。
两宋王朝,从头到尾两个字,一个软,一个耻。对付北方乏力,向南退,退到海边崖石上跳水解脱。
辽国压着打,金国直接灭北宋,前一个软,檀渊之盟,送了多少来垫起北宋的统治?后一个耻,灭国,抢劫,辱及心头。这恨重得抬不起头。所以,一旦有个收拾金国的蒙古,南国肯定要帮。不要说唇亡齿寒之类做话,宋金仇敌,非死则亡。南宋合起蒙古,灭了金国,出了口恶气。但南宋是打不过蒙古的。两个对决,,蒙人南下,追到海边,陆秀夫负帝投海,了却一切。
所以, 蔡州之战,注定了,金,宋两国破亡的命运。
金哀宗临时抱佛脚,要修为,先人板板就不该把事做绝。这为国为人,道理一样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