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公园绿化将何去何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公园绿化将何去何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国传统园林在今天将何去何从?

中国传统园林在今天将何去何从?

园林设计的本质在于空间塑造,而不是简单的风格或形式更迭。从这点出发,中国传统园林发展到今天,甚至是之后都不会走向尽头,因为它对于空间塑造的理解一直影响着今天的新中式、日式等风格体系,且在“教授”的基础上又一次突出了中式传统园林的魅力——自然是永恒存在的,园林的工作也不是为了改造自然,而是在变化中呼吁整体性的协调,最终与自然共存共美。带着这一观点来看当前的一些优秀园林设计案例,杭州凰家园林庭院分析。

以史为镜,或许可以解答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中国传统园林在今天何去何从这样的疑惑。在古代,园子的造价成本往往是很高的,甚至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去造园,对美学的要求也比较高。另一方面,从时间跨度上来说,一处庭院往往是几代人的心血,期间少不了精心的养护,当然这部分主要由有经验的匠人来完成。

公园绿化将何去何从-公园里绿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将时间推移到今天,不是说我们难以再现那样的园林造景,只不过更多时候需要结合“生态造园”的理念,从性价比出发考虑怎么才能让园子建造得美观得体又不会大肆铺张浪费。由此,新中式的概念横空出世——建筑是美且实用的,环境是自然且环保的。

中国传统园林需要考虑的从来都是如何传承,而非是否被取代的问题。

如果非要拿中国传统园林和日式作对比,倒是可以从中看到不少日式对于中式园林的借鉴和复刻。但从园林建造最讲究的“意境”层面来说,日式讲求的是“禅意”的营造,多人工少自然;而中式园林则偏爱“风雅”,多自然少人工。虽说不能直接由此判断两种风格的好坏,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道理我们总归还是懂得。

公园绿化将何去何从-公园里绿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回到中国传统园林在今天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上,新中式概念的兴起应该算得上是一种新的探索吧。将传统的中式风格与现代元素糅合在一起,一方面使造景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另一方面也符合现代人的居住和观赏习惯。就比如我前段时间看到的凰家园林设计团队作品《介畅园》。其让自然成为了庭院和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院中有花草、有山石流水,而可供业主休憩的桌椅则成了平时品茶待客的场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可以在这个作品中看到“叠山跌水,一池一院”的中式设计理念,月夜在自己院子散步时听着这样的流水声颇有种“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试问这样的庭院,融合了中式的设计元素,又在改进的基础上便利了业主的生活,满足了业主绝大部分的场景需求,谁会不爱呢?

一切美好的东西总有它存在的道理。中式园林发展到今天,以江南园林为代表,凝聚的不仅是古代能人巧匠的心血和经验,还有我们文化里对于“和”这个字的理解。

与自然相“和”,强调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中式园林或庭院里的那一份坦然——植被虽是园林的主角,但却不必时时修建,定期养护就可以。但如果你放眼法式园林,庄园里的植被总是被修建地整整齐齐,反而少了份随意,多了些刻意。

公园绿化将何去何从-公园里绿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城市相“和”,说明中式园林总是“大隐隐于市”的,而不是完全逃离城市。这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很重要。尤其是具体到今天,我们在建造园林或自己的庭院时总不可能选址在荒无人烟的郊外。相反,只要是一处僻静的场所,就能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自我调和。

再结合国内一些优秀园林设计团队做出的新中式庭院案例,比如杭州凰家园林公司的作品《寄情山水》,可以看到的是庭院内部植被合理分布,小径一方面切割了各个功能区,另一方面也使院落的各个功能区巧妙连接在一起。而潺潺的流水则更像是将山水搬到了庭院内,就像作品名字一样,让人寄情山水,尽情享受诗情画意的快意人生。

因此,说中式传统园林被取代的都是无稽之谈。只不过在走向世界,走到现在的路上其总要经历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内的专业团队需要扮演领头羊的角色,更好地完成继承和发展的任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公园绿化将何去何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公园绿化将何去何从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